公告版位
目前分類:iLOOK電影雜誌 《 臧妮妮專欄 》 (25)
- Sep 08 Thu 2011 22:41
臧妮姬專欄《 那些年,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》
- Aug 09 Thu 2012 10:51
臧妮姬專欄 《凱撒必須死:舞台重生》 ( Caesar Must Die )
- Jun 05 Tue 2012 15:43
臧妮姬專欄《金盞花大酒店》
- Apr 26 Thu 2012 15:12
臧妮姬專欄 《追愛》
- Feb 24 Fri 2012 15:58
臧妮姬專欄 《繼承人生》
《繼承人生》(The Descendants) : 行到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 ( 本文轉載自 iLOOK電影雜誌2012.3月刊 《臧妮姬專欄》)
亞歷山大潘恩Alexander Payne執導的《繼承人生》,延續舊作《心的方向》(About Schmidt)的命題,男主角Matt ( George Clooney) 同樣是陷入人生困境的中年人。和女兒們感情生疏,同樣在妻子過世後才發現她有婚外情,甚至打算提出離婚。亞歷山大潘恩一樣笑點精準,一針見血,但少了舊作中的尖銳, 《繼承人生》用一種更溫柔的擔待來處理人生中突如其來的,看似荒謬的,常常無解的困難習題。看完電影同行友人說,好緩慢平淡的一部電影啊! 沒錯,《繼承人生》沒有高潮迭起的敘事,有的卻是平凡無奇的劇情,但我們每個人在其中學步成長努力經營著的,不正就是平凡無奇的人生嗎?
原著小說和電影中的一句話,精準地比喻了我們大多數人都逃不了的微妙的家庭關係。飛行在夏威夷群島上空的Matt,準備去學校接大女兒回家,共同面對拔掉癱瘓妻子維生器的決定。望著飛機穿越的群島,他心有所感地道來: 「每一個家庭就如同一座島群,看似緊密卻又各自獨立。」
- Feb 24 Fri 2012 15:47
臧妮姬專欄 《又一年》
《又一年》(Another Year ): 四季遞嬗 、人生悲歡,生命無常的永恆真相 ( 本文轉載自 iLOOK電影雜誌2012.2月刊 《臧妮姬專欄》 )
麥克李(Mike Leigh)和肯洛區(Ken Loach)是近年來英國導演中,傳承平民寫實電影,我非常喜歡的2位。相較肯洛區(《吹動大麥的風》等) 挑戰制度的強烈政治批判和論述,麥克李著眼生命中更平凡但卻也更幽微,更深刻的本質。不少人覺得麥克李的劇本盡講些你我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瑣碎小事,自然生活錄像般的敘事像白開水索然無味,那就是沒聽到他的絃外之音了。
《又一年》(Another Year)是麥克李從平凡生活歲月點滴,精釀出人生之歌的又一佳作。隨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變化,以知足常樂的Tom (Jim Broadbent)與Gerri( Ruth Sheen)這對老夫老妻為座標原點,和週遭人際交叉互動,延伸投射出生命的立體風景。透過同事、朋友、親子、兄弟,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會有的關係,麥克李用他一慣看來像是不加潤飾的寫實手法,把Life as we know it ,舉重若輕地呈現出來,能不能看到麥克李直指人生真相風貌的言外之意,就端看我們能否從見山是山的表象,過渡到見山又是山的心領神會。
- Feb 24 Fri 2012 14:53
臧妮姬專欄《到阜陽六百里》
《到阜陽六百里》: 回家,是每個人成長必經的功課,地理位置上的家,心靈座標上的家。 ( 本文轉載自iLOOK電影雜誌2012.1月刊《 臧妮姬專欄》)
《到阜陽六百里》講的是一群外地人在上海大都市謀生的故事。金馬影后秦海璐飾演主角曹俐,安徽阜陽家鄉被騙大了肚子,被父親逐出家門,到深圳開的小工廠倒閉後,轉到上海維生,透過同鄉幫忙,找了份酒店清潔工差事。和她分租僅容轉身閣樓房間的,是同鄉大嬸謝琴,專門到府幫傭的鐘點工,是個一心一意只想女兒擁有幸福人生的寡母。
謝琴偶而來訪互相取暖的姘頭,摸走曹俐的新手機和全部存款,謝琴當下立馬給錢了事,情郎狼心,她不是不知,不用硬揭瘡疤,倒枕噤聲的身影,骨子裡散出一股濃得化不開,身世無奈的悲涼世故;接了仲介電話努力騎了老遠自行車前去豪宅幫傭,沒想到應門的竟是圍著浴巾的女兒,鏡頭特寫的母親臉孔和眼睛,透出霎時揪心的震驚潰堤;最後意冷心灰決定返家,坐上大巴,望向窗外啃著饅頭,面無表情的同時又百味雜陳;幾場重點戲,唐群都表現得細膩深刻不慍不火,拿下本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,當之無愧。
- Dec 09 Fri 2011 12:12
臧妮姬專欄《牽阮的手》
- Nov 18 Fri 2011 16:11
臧妮姬專欄《 我一直深愛著你 》
( 本文轉載自iLOOK電影雜誌2011.12月刊《 臧妮姬專欄》)
《我一直深愛著你》 Il y a longtemp s que je t’aime :面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,真正的愛也許是靜默無聲的陪伴,也許是輕輕一句:「 我在這裡,我愛你。」
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(Kristin Scott Thomas)在我們對她《英倫情人》(The English Patient)、《輕聲細語》 ( The Horse Wisperer ) 的印象漸遠之際,終於又有了一個彷彿專為她量身打造的層次深沈,被心魔束縛的角色 。茱麗葉 Juliette Fontaine 脂粉未施,面容枯槁,剛服完 15年刑期,妺妹蕾雅Léa ( Elsa Zylberstein) 開車來接15年沒見的姐姐回家同住, 開頭第一場戲只聽到窸窣的腳步聲和車聲。在兩位實力派演員一來一往的不安眼神中,《我一直深愛著你》以藝文片少見的高度懸疑張力,緊緊抓住觀眾的好奇心。
- Nov 18 Fri 2011 13:29
臧妮姬專欄《 127小時 》
《127小時》 一沙一世界,一葉一菩提
「在死前那一瞬間,我的整個人生在我眼前飛過」,這是我們常聽到的瀕死經驗,艾倫羅斯頓(Aron Ralston)的那一瞬間,是整整「127小時」。
- Nov 17 Thu 2011 22:36
臧妮姬專欄《 密陽 》
《密陽》Secret Sunshine: 對混沌人性的真相扣問和宇宙天地的真理究竟
今年金馬影展焦點影人,李滄東導演,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創作者。 擔任過教職、劇場工作、 作家、導演, 執導的作品「青魚」 、「 薄荷糖 」 、 「 綠洲 」 得獎無數;在出任韓國文化部長十六個月後,重執導演筒拍攝了「密陽」 和「 生命之詩 」。電影作品數目不算多,但每次發聲,都直指人心。我喜歡他的作品都以小人物寫實的平常生活為藍本,用主角生命遭逢的挫折為槓桿,在峗峗顛顛的搖擺疑問,試圖找到平衡的過程中,放大透視複雜人性,進而最終有安靜觀照的可能。優越精準的文字駕馭、冷列犀利的影像語言、圓融成熟的生命厚度、縝密用心的整體結構,加上始終緊扣人性的動人描摹,讓李滄東的電影獨樹一格。
- Oct 12 Wed 2011 16:08
臧妮姬專欄《 春之櫻:吟子和他的弟弟 》
《 春之櫻:吟子和他的弟弟 》 (About Her Brother)
「『家』是父愛、母愛、兄弟愛及姐弟愛建構而成的。但不管如何相親相愛,人啊!仍是孤獨的。以孤獨為前提,相互扶持的生活中所流露出的情感是最美麗的。」 --- 日本導演市川崑
- Jul 30 Sat 2011 10:00
臧妮姬專欄《 生日快樂 》
《生日快樂》HAPPY BIRTHDAY:因為害怕失去,彼此守護也彼此傷害的十年聚散
很多人因為害怕受傷,因此遲遲不敢去愛,往往因噎廢食。《生日快樂》就是在講當代男女想愛又不敢愛的恐懼心理,或是怕傷了對方,其實更怕傷了自己的小氣心理。保持距離,成了試圖留住幸福的唯一方法,不過如果終究對彼此的愛,不夠強烈到足以不顧一切,燃燒自己,也是徒勞。
- Jun 04 Sat 2011 19:57
臧妮姬專欄《 青春啦啦隊 》
- Apr 02 Sat 2011 11:56
【臧妮姬專欄】《 山楂樹之戀 》
《山楂樹之戀》 單純美好 - 人心渴望的永恆價值
「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個月,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歲,但是我會等你一輩子。」這段70年代真人真事的愛情故事,在網路上引起廣大迴響並熱烈推崇為史上最純淨的愛情故事。
文革後期的中學生靜秋跟著學校小組下鄉採訪貧下中農的生活,參與教材編寫活動,遇見了下鄉探勘地質的工作隊員老三,老三幫助靜秋編寫採訪、打工勞動,靜秋從一開始猜疑到接受老三的追求,後來服膺母親不准早戀的禁令。但正當靜秋努力撕下身上標籤走出家庭政治成分不好的出身、辛苦等待的留校工作終於有著落的時候,老三卻得了白血病,最後離開人世。
- Feb 21 Mon 2011 13:36
【影藝FOCUS節目重播】
- Feb 17 Thu 2011 16:10
【臧妮姬專欄】《 月滿軒尼詩 》
《月滿軒尼詩》Crossing Hennessy:溫潤香醇的老香港褒湯
日常生活的平淡相處,也許正是情感保鮮的最佳溫度? 逗愛人開心微笑的用心,也許正是愛情必勝的絕佳祕笈?
- Feb 08 Tue 2011 13:22
【臧妮姬專欄】《 當愛來的時候 》 第47屆金馬獎最佳影片
《當愛來的時候》: 愛是掙扎,愛很優雅,愛是對話,如此偉大。
這屆金馬影展拿下最佳劇情片大獎後,張作驥導演隔天再度來到我節目,訪談中我刻意問起張導的媽媽。『阿驥 !你說《爸,你好嗎?》是拍給爸爸的,《當愛來的時候》是拍給媽媽的,我知道啦!好啦!謝謝你啦!』這是八十幾歲的張媽媽在兒子抱回金馬時簡潔含蓄的道賀電話。我問:『媽媽在爸爸往生後很久還不能接受對嗎?』張導睜大了眼:『她到現在還是每天坐在床上,拿著我爸的照片,跟他說兩個小時的話!每天喔!!』聽張導細數從小看媽媽買菜理家精明幹練,埋怨從小媽媽生活管教吹毛求疵,描述媽媽對爸爸和自己的全心付出,我聽到這個僅管說著媽媽的愛是壓力的獨子,卻對媽媽堅毅執著的性格和為人妻母愛的力量打從心底佩服。
有著強勢媽媽的張導在《當愛來的時候》裡因此鮮活地呈現出他熟悉的女性當道的家庭系統,拍一個媽媽還不夠,一口氣講了四個媽媽的故事,呂雪鳳飾演的大媽對招贅來的丈夫黑面頤指氣使,一手掌握快炒店家族的命脈,女主角來春對親生母親二媽當人細姨 ,始終不滿,在經歷了未婚懷孕及家中變故,大媽倒下,二媽接班一肩扛起擔子後,走過了人生的無明際遇,經歷了生命的有機循環,終於一窺成長樣貌,一家人彼此扶持,一起體驗了,「愛」。
- Nov 19 Fri 2010 15:04
【臧妮姬專欄】《 第四張畫 》 第47屆金馬獎最佳導演/費比西影評人最佳影片
《第四張畫》:諸相非相
很多朋友和我一樣,看完他的第一部紀錄片《醫生》後,心裡就留下這個名字,鍾孟宏。看到《第四張畫》鍾導獻給FELIX WEN,我心裡流出一陣暖意,FELIX是《醫生》裡美籍華裔主角溫醫生的小兒子,天資聰穎卻另人費解地在衣櫃上吊,《第四張畫》的創作緣起是因為他,片子裡的第二張畫也是他的作品。在電台節目訪談時,我跟鍾導聊到我很喜歡《醫生》,沒有刻意的觀點鏡頭,捨棄煽情的淚水陳套,定靜地沈澱出一種無法言說的苦痛,那是一種將心比心、與你同在的慈悲和陪伴,感覺像是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的角度在拍攝。
鍾導熱切地跟我說,拍《醫生》時溫醫生最常跟他講一句話: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這句話影響他非常深。十二歲的小孩子在衣櫃上吊不一定是自殺,不一定是無法面對,也許是一種對生命的好奇?也許是一種對未知的探索? 諸多費解留給溫醫生一家人,從男孩的畫裡,我們看到他的宇宙觀,他對生命的思考,他為自己畫的葬禮。 三年的拍攝期間,導演看到一個五十幾歲的大男人在鏡頭下哭到全身抖動,到後來平靜自若地敘述兒子的種種,最後舉家搬離原來的住所,那是無語仰望穹蒼的詰問? 謙卑面對生命的苦旅? 還是金剛經中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的了然於胸? 我們不知道,但是透過《醫生》,我們看到巧妙的黑白攝影,揭示了生命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,往往更是黑白之間更幽微複雜的灰階色譜,那是一種靜默疏離的顏色,一種謙卑自持的距離,因此提供我們對生命一種沈澱的觀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