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本文轉載自iLOOK電影雜誌2012.6月刊《臧妮姬專欄》)
臧妮姬專欄《金盞花大酒店》The Best Exotic Marigold Hotel: 拈花微笑
有沒有一種電影,看完會讓你的心,靜默微笑很久?
《金盞花大酒店》的廣告「請來印度皇宮安享晚年」,吸引了七位遲暮男女來到和想像大相逕庭的養老飯店。七段人生,在導演約翰麥登 ( John Madden《莎翁情史》) 令人讚嘆的功力下,層次分明,且生機盎然地,像一朵丰姿綽約的異國花朵,舒展開來。
電影開頭一幕,導演只用了一分鐘,清楚破題。茱蒂丹契((Judi Dench 《007》M夫人) 處理剛過世老公的網路帳戶,與電話那頭客服人員照表操課、鬼打牆般不斷複述的電話對談。茱蒂丹契內斂精準的演技,加上約翰麥登英國紳士冷靜有禮,卻尖銳苛薄的語氣和視線,解剖刀般只消輕輕一劃,徹底顯露我們這個世代的人性溫度。
晚年喪偶人生歸零的茱蒂丹契、找尋四十年前印度同志愛人的法官湯姆威金森(Tom Wilkinson)、做一輩子管家老來無依心門深鎖的瑪姬史密斯 ( Maggie Smith ) 、始終配合愛抱怨的妻子的溫吞老公比爾奈伊( Bill Nighy ) ,影帝影后們,七位資深演技派演員,坐在機場候機椅上一字排開,滿滿的畫面無須任何對白,已戲味十足。互不相識的彼此,到達了《金盞花大酒店》,發現竟是修復中的凋零老飯店,我們看到這個老飯店和七位主角的人生一樣,有著「理想」和「現實」,巨大的落差。但它在戴夫帕托(Dev Pate《貧民百萬富翁》)努力少主中興的青春熱血下,變成似乎有著奇妙流動能量的空間,帶給房客們各自不同的救贖,反成為人生新起點的契機。
片中角色最讓人感動的約莫是湯姆威金森的社會菁英角色,一生耗在虛假官場,終於喊停制式生活,回到年少時自由快樂生活過的印度,是面對自己當初礙於社會壓力棄同志愛人不顧的良心譴責。更是終其一生自我壓抑,發現自己不久人世,股起勇氣,尋找魂牽夢縈唯一至愛的生命終極任務。在同樣矢志不渝的初戀愛人把他的遺體火化走進恆河的那一刻,生命奇妙因緣在河水上隨著波光遴巡,漣漪淌漾。
《金盞花大酒店》透過生命步入暮年的一群長者,和智慧如恆河沙數的國度,時空縱橫經緯交錯,編織探討的絕不僅是老年人的生命課題。害怕寂寞、恐懼死亡、認識自我、跌跌撞撞面對生命中大小不一的遺憾失落、愛和希望,這是每個人一生都在不斷精進的作業。
好劇本,在這些只有經過歲月淘洗才能累積磨得的,鑽石般的老演員交相加持下,完全釋出了醇厚力道,細細折射、閃閃發光。複雜的電影主支線,發展鋪陳調配拿捏,在導演及編劇的成熟功力和智慧詮釋下,交迭流洩、韻味深邃。「心靈成長」似乎總逃不了老生常談,但導演真誠莞爾的處理,讓人在片尾,看著老少兩對主角騎著機車揮手交會,伴隨著酒店主人戴夫的座右銘: ''所有的事情都會迎刃而解,如果有狀況,就代表事情還沒到最後。''再度出現,完美註腳了電影。
在黑暗試片間裡,我不斷把自己代入片中人物情境,我們大都也SOP般照表操課眼前當下。哪天人生無常關卡叩門,我能也有毅然放下,重新歸零接受生命洗滌的勇氣? 電影改編來自真實故事的小說《These Foolish Things》,生命裡自己有沒有曾經做過看來傻氣的事,那樣的真摯智慧?
我想,找到人生座標,啟動內在成長,並不拘泥非去哪一個國度或空間。在無常的人世和空間,我們透過不斷勇敢地與內在靈性對話,真正靜下心,觀照自己的人生,也許跟踏上異地驚奇旅程帶來的成長異曲同工,最終浮現「不來,不去」的了悟?
深覺自己得見《金盞花大酒店》,是幸運的。所以電影上映後,熱情地招呼友人分享。顛倒夢想的我們,對人生真相不見得能有拈花微笑的清明究竟,但透過《金盞花大酒店》的提醒,我變得可以更勇敢真誠地對自己說," Everything Will Be All Right In The End " ,釋然地,淡淡微笑 …